您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已过时。据了解IE6有非常多的安全漏洞并可能不能显示某些功能和正常显示网站。了解如何更新您的浏览器
X
日志

【记者往事】丛林生态中的迷之路

记得18岁初入报社的时候,在正报写了一篇反面报道引起了通采部主任的警觉,找我谈话,问我动机……

几年后我走进那时正在试探中行进的社会新闻刊物编辑部,开始了专门写社会新闻深挖暗角的职业生涯,三教九流都是交道,吃饭走路,耳听八方,在一个同行竞争激烈,媒体素质普遍较高的环境里,几乎是我生存的本能,这些,似乎是现在宁夏很多媒体朋友无法体会和想象的生态。人手一个采访本,那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每次采访的记录都要让当事人签上名字,因为做反面报道,随时随地都要做好被控告的准备,而且,只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你才有了死磕的勇气来把一个新闻做到最极致。于是生存让当初刚20出头的我养成了反复核对谨小慎微的做事性格。这一切,也是一种生态。

锦旗,感谢信,对于长期忙碌于一线的维权记者而言,司空见惯,回想起来,似乎没有一个来自于机构的奖状,全都是来自于个人。每年评奖与你无关,每年荣誉与你无关,甚至连编制也与你无关。这也是一种生态。

但是欣慰的时候也总是有的,在编读联谊会上,频频被不知名的读者过来寻找敬酒时的热闹,似乎能忽略一旁领导被冷落的不快神色和那些扛把子级“老师”的阴郁眼神。每每在街头看到别人讨论着你刚刚曝光的黑暗时,作为旁观者亦会自豪,虽然,我依然是报社待遇在最底层的那一群人。这也是一种生态。

关于写稿这件事,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一位我称之为姐姐的老记者。记者是有见报字数任务的,每个月周刊我有一万五千字任务,任务完成才拿几百元全额工资,任务之外一千字是35元钱。社会新闻难采,鸡毛蒜皮消息写不长(这一点我很羡慕本地某报的某些记者[阴险]),编辑再一删改,根本没多少。写通讯又需要深度,除了策划还得有素材,每个月没日没夜跑,明查暗访挑毛拣刺,也经常有难以完成任务的时候。可有时候工资单一出来,我总是羡慕那几位老哥老姐,捎带编版的有个编版费,没有编版的任务完成的也是很超额,仔细琢磨了一下(谁都想多拿点钱,原谅我当初的“财迷心窍”吧,那时候没有多少人有脸收车马费和礼金),发现有自己编版自己发的(人力资源紧张),当然可以多发点,还有像那位李大姐,和我们主编的女朋友(多年前已顺利转正)编辑的生活故事版配合默契,采访时记者带编辑一起,美其名曰培养一职多能的专业能力,回来稿子一挂名,编辑也算了稿费,而编辑这边自然照单全收,动辄一个整版,任务当然都是小儿科。而稿子内容,也都是家庭纠纷,情感自诉。

如果仅仅是这样,或许我也就淡忘了,至少无论写什么,都是人家采访劳动所得的。很快我转职做了国内国际新闻编辑,兼管民生投诉热线,每天除了和新华社卫星接收系统打交道,就是守电话。那时候编辑部配备了电脑连上了互联网,编辑们是轮流操作,轮到我上去找一些素材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未关的窗口,上面是一篇情感故事,我正好在等校对送版,空闲无事便看了这篇故事,等版样纸送来,我就下机了。结果隔天出报,我翻阅报纸时,竟然看到那篇故事赫然就登载在我们的生活版,虽然内容修辞有改动的痕迹,但是主体架构和发展结果完全和我在网上看到的那篇某杂志的故事一模一样。我彻底惊呆了,寒毛都竖起来了(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在当初那种记者连车马费都没脸收的时代氛围下,这在我当下的价值观里简直是惊世骇俗),我明白怎么回事,我几乎都不敢吭声,只是开始了一个小小的调查,翻遍了近一年的报纸,留意了一些八卦传闻,我突然发现那些故事里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甚至抄袭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然,事情就那样过去了,但是我不再关心我的任务,之后我又做了记者,编辑,离开报社后又自由撰稿人,自己也带队做过刊物,又做到网络媒体,新闻媒体的从业经历给我烙上深刻的烙印,至今未变。我也不止一次想过那位记者大姐,想起那一天,我理解为她也有她的职业观和生存观,特别是在那样一种并不能称之为良好的生态下,我理解。但是至此,哪怕是做一个自媒体,我都本能地会以那件事为戒,哪怕是一种苛刻,一种吹毛求疵,这是唯一让我能够踏实的感觉。

很多年后,那位大姐参加了我回去举办的婚宴,看着笑盈盈的她,回头想想,如果我那年采取另外一种办法,例如爆发似地控诉和无情揭露,或许能够发泄我对自己长期收入付出不对等的怨气,更或者让那位大姐一时尴尬甚至调离岗位,除此之外,我或者也别无他法。知情未报,或许丧失了职业立场,也丢失了一个泄愤的机会,但是我想,我之所以踏实的原因,是因为我间接得到了教训,而她,或许一生的碌碌无为,就是她面对生态做出选择后的结果罢,又也许,我只是找了个说辞,可是谁在乎呢,我能引以为戒,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如今,我停留在宁夏,看着这个圈子的事,突然想起了很多,于是,随手记下,没有影射,没有评说,只是回味罢了……

附记:

近日,宁夏新闻界因为两个报社人员的互撕事件而争议纷纷,事出于银字头的报纸新媒体编辑在微信公众账号发表文章指名道姓,实名揭批宁字头某报记者”编故事“,而当事人又在事发后数日开始通过另一微信公众账号发文回击,这一下揭开了一个国内媒体界众人皆知的遮羞布,就是抄、编、造的现实。然而最早出手的一方并没有得到业界的支持,原因只有一个:其实在这种丛林生态下,谁,都没有资格昂首挺胸地去指责别人,特别是因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实……

就是如此魔幻的现实,让我想起了我很早的一段过往,想起了曾经激情的岁月,那时的我选择了沉默,不是因为妥协和怕事,恰恰我直到,相对于这件事而言,映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在这个环境下的这个职业,有比这个更值得去追讨,却无从追讨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下,反而以生存的名义,没有多少人,可以去苛责一个平庸的人自救的行为吧,至少她没有因此去做很多人都在做的可耻。

by:小尘

发表评论  

名称*

邮箱*

网站

提交评论